English

对语言污染不能太宽容

——从“ku”说起
2000-07-1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6月15日《光明日报》文化周刊上发表了周洪波先生的《新词语冲击波的是是非非》一文。读过之后,感到也有些话要说。

眼下时兴炒作,时兴跟风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一个读音为“ku”的词儿突然流行开来,一时风头正劲,似乎不说“ku”就显得不新潮、不前卫。日前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“当前美国最‘ku’的十部影片”时有这样一段“妙论”:我们对“ku”的确切含义还说不清楚,不过大家都能体会到“ku”的意思。而电视画面上的英文明明是topmovie,top的意思是“极致”、“绝顶”,这里说十部“顶级影片”或者“最佳影片”不挺好吗?干吗非得说“ku”呢?其实风靡一时的“ku”不过是英语cool的不够完整的译音(漏掉了〖L〗),这个词在英语口语里有“绝好、顶刮刮”之意。我们在特定的场合,表示夸奖时说说“Cool!”,同告别时说“Bye-bye!”或者表示认可时说“OK!”一样,并无任何不妥。然而,口头上说说可以,硬要形诸文字,亦步亦趋地效法英语,削足适履地用汉字“酷”来表示夸奖、称赞,就颇值得商榷了。因为汉字“酷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“冷酷、冷峻”,与“顶刮刮”、“棒”、“帅气”根本不沾边。又据说“ku”的含义“丰富无比”、“可意会不可言传”。那么“ku”的“创新”就让青少年去自由发挥好了,何劳媒体往里搀和呢?

面对复杂纷繁的语言文字局面,我认为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、语言学家不应“无为而治”,不能仅仅局限于记录语言本身经过自我淘汰已筛选好的新词新义(尽管这项工作也很重要),而要加以引导和规范。比方说,层出不穷、几乎天天用到的“VCD”、“DVD”、IP卡”、“IC卡”、“MP3”……等英语词,就给不会英语的人带来诸多不便,是否可以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确定其汉语译名呢?在这方面,“因特网”、“激光”甚至“可口可乐”、“电脑”等都是成功的范例。语言学界应该积极干预语言文字的应用过程,对于不合规范的用语坚决“亮黄牌”。这方面虽要慎重,但也大可不必因为过去的个别失误而束手束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